首页 > 资讯 > 地方 > 正文

港股"洼地效应"吸金依旧 细分行业走势日渐分化

2017-11-14 10:49:25来源:钱江网-财经互联网专业、高端资讯代表门户

(原标题:港股洼地效应吸金依旧 细分行业走势日渐分化)2017年以来,港股可谓气势如虹,恒指前10个月累计上涨近30%,领跑全球各大股指,1

(原标题:港股“洼地效应”吸金依旧 细分行业走势日渐分化)

2017年以来,港股可谓气势如虹,恒指前10个月累计上涨近30%,领跑全球各大股指,10月份更是接连刷新近10年历史新高。

投资者的热情持续高涨,11月13日,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报告统计,互联互通下港股通上周日均净买入金额38亿港元,创下年内新高,几乎是今年迄今均值的3倍。

从目前港股整体估值来看,“洼地效应”依旧是带动其增值的原因之一,不过,随着部分行业景气程度的下降,部分细分行业走势分化。机构人士表示,伴随着港股继续调整的姿态,未来系统性上涨或暂告一段落,转向结构性行情的概率在增加。

AH估值融合进行中

自去年2月份港股阶段性探底回升的行情由来已久,时至今日,机构对港股依然保持了乐观态度。11月13日,深圳某沪港深基金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相对估值的角度来看,“便宜”的港股仍有升值空间。

所谓“便宜”,该基金经理的判断依据是恒生AH折溢价指数。Wind数据显示,截至上周末(11月10日),该指数收于127.40点,较上周下降了0.93%,而恒生指数却在上周上涨逾2.10%。

“这意味着港股再次以小溢价成本获得了区间收益。”该经理表示,围绕AH两地的估值融合仍在继续,未来折溢价指数仍会无限接近于100%,“那才是港股对标内地市场估值修复的终点,而那一刻到来仍需时日。”

另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也表示看好港股,认为港股的流动性溢价空间不小。“现在很多港股的单日成交量仅500亿左右,但对比A股在2015曾创下的当日万亿成交量记录,港股真正兴奋的日子还未到来。”他认为,港股市值基于流动性的助推还有望迎来新的契机。

事实上,随着南下资金的大举涌入,目前的港股定价权已经开始逐渐向内资倾斜。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年初至今,港股通南向资金总额已达2509亿元,其中港股通(沪)流入1626.5亿元,港股通(深)流入882.6亿元。

截至2017年11月10日,港股通标的中,港股通持股数量占整体港股比重超10%的有59家。港股通持股总规模达到8435亿港元,持股规模最大的前20只股票市值达4792亿港元,占港股通持股总市值的56.8%。

不断南下的资金也在悄然改变港股市场的生态,本月初就上演了铝业龙头中国宏桥(1378.HK)的定价权争夺战,大股东连续五次增持,股价5个交易日暴涨78.57%,空头无影无踪。

前述沪港深基金经理在11月13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外资金对价值的判断存在分歧,“但定价权争夺反映的还是价值取向,具备业绩支撑的企业依旧是筑起两地市场估值融合的 主力军 。”

业绩赚足险资“眼球”

与港股“估值洼地”气质相投,在公募基金大举南下参与分红盛宴之时,追求长期稳定收益和分散投资的保险资金也成了其资金“输血”的来源。

“险资代表着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方向。”11月13日,深圳某大型保险公司一位负责海外投资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险资在A股的配置一直处于 零举牌 状态,业绩高企的港股公司成为险资重金投入的又一片 蓝海 。”

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内地险资通过沪港通渠道投资港股规模已达1744亿元,其中约1117亿元为直接投资。据测算,随着保监会开放内地险资参与深港通业务,2017年保险资产保守估计会有3%的资金配置港股,至少千亿增量资金。

而这与港股上市企业今年的业绩飘红紧密相关。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0月31日,根据已披露中报的1645家企业测算,2017年港股中报净利润同比增速16.98%,比上年年报提升18.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港股上市公司盈利已彻底扭转了2009年以来持续下降的局面,开始新一轮上行。

时至今日,业绩稳定的高股息股票如房地产、银行等板块涨势依旧。截至11月13日,中国恒大(3333.HK)年初至今涨549%,融创中国(1918.HK)涨487%,碧桂园(2007.HK)也涨190.62%。银行方面,招商银行(3968.HK)年初至今涨75%,工商银行(1398.HK)和建设银行(939.HK)也分别涨40%和20%。

对此,前述沪港深基金经理认为,业绩增长能够消化估值的“泡沫”。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同期相比,港股市场中很多低增长板块的估值“泡沫”也开始随着本轮业绩的回升而陆续消退。

然而,对于部分缺乏业绩支撑的个股,该基金经理认为容易诱发被做空的风险。他指出,囿于AH两市参股投资结构不同、交易机制不一样,参与估值高企的公司需在业绩线明确的前提下布局,追涨杀跌不利于在港股市场获得稳健收益。

细分行业走势分化

尽管港股在估值的升值潜力和业绩的支撑上均有优势,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注意到,部分细分行业的差距正在拉大。

根据Wind资讯数据,截至11月13日,恒生行业指数中资讯科技业涨幅最高,达到73.1%;其次为地产建筑业,上涨了49%。上涨超过40%的行业还有消费品制造业、原材料业和工业;涨幅落后的行业分别是电讯业和能源行业,截至11月13日收盘,仅上涨了0.28%和4.85%。

11月13日,华南一位从事港股研究的券商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由于部分行业的公司所在产业链的角色不同,特别是一些周期性行业,上游价格波动如果不能在中游得以溢价消化,那么身处下游的企业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对周期股中部分业绩增速趋缓的企业也应该区别看待。”

但值得注意的是,细分行业的分化也确实给整个港股市场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特别是进入8月份之后,港股已经开始围绕28000点开启震荡调整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虽然港股受外部冲击非常敏感,但出于对部分公司业绩的不确定性的判断,机构肯定有提前兑现盈利的必要。”前述券商人士分析道。

对于接下来的行情,前述沪港深基金经理表示,四季度港股在震荡中的走势将有明显分化,估值和盈利共振带来系统性上涨可能暂告一段落,转向结构性牛市。市场有望寻求具备一定向上弹性和安全边际较高的板块及行业。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钱江网-财经互联网专业、高端资讯代表门户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