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真情慰英雄———参与报道英雄李学生事迹追忆
2018-08-01 10:50:57来源:钱江网-财经互联网专业、高端资讯代表门户
2005年春天,神州大地乍暖还寒,一位英雄的名字却感动了亿万人的心。他就是在飞驰列车前勇救儿童的年轻英雄李学生。
2005年2月20日下午4时50分许,由杭州开往温州的5107次列车开到温州市鹿城区黄龙街道马坑村路段时,4岁女孩彭媛媛和8岁男孩小瞿正在铁轨上玩耍。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两个小孩被吓蒙了。“小朋友,快离开!”刚从集贸市场走过来的一位青年大声呼喊。见孩子没反应,青年来不及思考,扔下手中的塑料袋,向孩子们奔去。袋里的青葱撒了一地。他跑到铁轨中间,右手抓住男孩子的手将他向外甩出去,又转过身奔向小女孩。在场的人们惊呼起来。就在青年纵身抓到女孩的手时,火车呼啸而来,两个人被撞得飞了出去。纵身一跃,定格为永恒。这位青年叫李学生,来自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镇中华楼村,在温州打工已近8年。李学生舍生忘死的壮举并不是第一次。1998年,他打工的皮鞋厂发生火灾,是他第一个冲进火海,冒死搬出了生产用的煤气罐;1999年的台风中,在洪水淹没厂房的情况下,又是他率先冲进仓库,抢运原料。而这一次,他再没能回来,再不能和过完春节刚回厂的老乡们吃上热饺子,再不能完成他回乡办厂的未了心愿,再不能见到刚刚来到温州的10岁女儿。
时光飞逝,英雄离开我们已十三年。十三年前的2005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对一位河南英雄的壮举作出批示:“李学生的事迹感人至深!李学生是见义勇为的英雄。世间有造就伟业的英雄,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英雄,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李学生就是一个作为平凡之人而作出不平凡壮举的英雄。广大党员都要向李学生学习,做到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十三年后,河南英雄依旧层出不穷、灿若星辰,在形成“河南群英现象”和“商丘好人”的同时,更构筑起永不磨灭的时代丰碑。回首过去,一幕幕英雄的事迹在我眼前浮现,一件件英雄的壮举在我脑海萦绕,一桩桩英雄的往事在我心头荡漾。
英雄事迹广为传颂
2005年正月十五早上刚到单位,就接到时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绍周的通知,他告诉我温州晚报社一位叫徐海龙的记者打来电话,说我们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有一青年民工李学生,在温州因救两个在铁路上玩耍的儿童而牺牲了,温州媒体已对其英雄事迹进行报道,他安排我去他的家乡采访一下李学生的表现情况。
接到这个任务,我当即约《大河报》商丘记者站的陈海锋一同赶到包公庙乡中华楼村。刚一进村,就被围拢过来的群众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争先恐后向我们细数李学生在家乡的动人事迹。了解了事情的经过,我被感动了。返回后写了一篇消息《河南民工,感动温州》,当天就传到了《河南日报·农村版》。第二天,也就是2月24日,该消息就在头版位置刊登。
文章虽然刊发出来了,但我的心里沉甸甸的,眼前仍然不断晃动一个青年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飞身相救孩童的身影。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如此不平凡的业绩,让人感动。英雄虽逝,精神永存。作为新闻人,唯有将他的无私、爱民与忠诚传承下去,才不辱没一个新闻人应有的职责和使命。
在追悼会上,人们满怀深情和悲痛送别英雄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又来到了包公庙乡中华楼村,通过和父老乡亲细致地座谈、采访,我的心又一次被深深感动了。一张张憨厚朴实的脸,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一件件英雄的往事……在淳朴的老乡面前,我几次动容,决心泪为英雄而流,笔为英雄所执,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撞击,心潮澎湃。一种想抒写对英雄崇敬之情的冲动让我彻夜难眠。但我又不敢妄自下笔,英雄到底是如何牺牲的?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形?他外出务工8年仅回家4次,在温州生活如何?表现怎样……所有这些,都牵动着我的心。
2月26日早上,我当时任睢阳区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兼任《河南日报农村版》商丘记者站长,按照规定,当即把采访李学生的情况向河南日报农村版总编辑于为民作了汇报。他对我深入英雄家乡进行采访给予表扬并分别对此事件作了指示。当我表示想去英雄牺牲地——温州采访时,他表示给予大力支持。因为当时经我和河南日报农村版总编辑于为民和睢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绍周几番沟通,我们制定了科学的报道计划,确定了李学生报道的五个步骤:一是李学生的事迹弥足珍贵,推出这个人物典型和进行较大规模的系列报道是政治命令,让我马上奔赴温州,对李学生的父亲、同事、同乡等周围的人,进行全方位采访。二是进一步了解省委省、政府对于李学生救人一事的宣传意图,推出长篇人物通讯。 三是进一步与温州的媒体及当地宣传部门联系,了解李学生在温州的表现,以期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四是与睢阳区委、区政府积极对接,为李学生争取系列荣誉称号,以利于其老父幼女今后生活问题的解决。五是立即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琼报告,争取市级领导层面重视并争取市级媒体联动。当天下午,我就跟随中共睢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绍周和包公庙乡党委书记杨志前往温州处理英雄后事并全程参与策划和报道英雄事迹。
27日上午,经过一路颠簸,在凄凄细雨和瑟瑟寒风中,作为河南省级媒体第一批赶到温州的我,顾不上旅途的劳顿,匆匆赶到李学生生前所在的金有利鞋厂,看望并慰问李学生的亲属。当李学生65岁的父亲李洪深见到老家来的亲人而放声大哭的时候,当李学生年仅10岁的女儿那孤独无助的眼睛看着我的时候,当李学生工厂里的工友面对我双眼流泪、悲痛而泣的时候,一股巨大的悲壮感迅速袭遍了我的全身。是啊,天底下,还有什么能比让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送别自己正值壮年的儿子更悲痛的事情?
2016年第一季度“商丘好人”新闻发布会现场
辞别李学生家人后,我和李学生生前所在厂里的老板和工友进行了座谈,找到目击证人进行了采访后,我又来到了英雄牺牲的地方。此刻,一个完整的英雄形象在我心中浮现--------在父亲眼里,他是一个听话、懂事、温和孝顺的儿子 ;在邻居眼里,他是一个友善、仁爱、乐于助人的好人;在工友眼里,他是一个踏实、能干、甘于奉献的好兄弟;在老板眼里,他是一个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的好员工;在女儿眼里,他是一个和蔼、可亲、慈爱有加的好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当高速列车迎面驰来的时候,看到铁轨上两名儿童吓傻的一瞬间,他成了一名奋不顾身的勇士,成了一位舍己救人的英雄。
回到宾馆我奋笔疾书,从下午2点一直在案头工作到晚上6点,一篇3000多字的通讯《用生命谱写英雄的赞歌》终于完成。其间当我慌忙找到附近一家网吧,让一个来自周口的网吧年轻女管理员帮我打字时,这位叫杨倩的小女孩感动得泪流满面,十几页稿纸被她的眼泪打得斑斑点点。结束后当我付上网费时,杨倩说什么也不让我掏钱而情愿自己垫资,她说:“我也是打工者,能为李学生做点事是俺的光荣。”晚上8点,当《河南日报·农村版》的编辑周恩成告诉我,这篇稿子总编辑决定在第二天头版头条位置并配加评论员文章发表时,心中堵着的那块巨石终于落地,我感到终于可以告慰英雄的在天之灵了。这篇稿件,是河南媒体发表的第一篇反映英雄事迹的通讯。
文章发表后,在河南城乡大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读者纷纷致电报社对英雄的事迹表示极大的关切与敬佩。总编室主任任爱熙代表报社领导专门给我打来电话,对我进行慰问并对我的工作给予了表扬。后来,这篇文章分别获得“河南省委、省政府2005年度好新闻特别奖”和“2005年度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一等奖”。这让我心情振奋,受到极大鼓舞。
2005年3月2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位置刊发我们撰写长篇通讯《中原儿女的英雄赞歌——记舍己救人的青年民工李学生》的,并配发社评《中国被你感动河南为你自豪》。通讯写道:“在生与死的严峻关头,李学生本来可以选择生,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两次选择了扑向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难留给自己。舍生取义,见义勇为是李学生的必然选择。这一切,来自中原文化扶危救难精神的哺育。”
当日的《河南日报》“焦点网谈”版以整版的篇幅,刊发了3月1日晚河南报业网联合腾讯网、商丘网、温州网的网络访谈,以及人民网、新浪网、东方网、大洋网、浙江在线、海南新闻网、新疆天山网等网友的跟帖评论。3月4日下午1时至4时,河南报业网再次联合新浪网、商丘网、温州晚报、郑州晚报,邀请李学生的父亲李洪深、温州晚报记者徐海龙、著名诗人王怀让等作客新浪网嘉宾聊天室和大河论坛,共同对李学生精神进行深度探讨,《河南日报》“焦点网谈”版以《李学生——从感动中国到告诉中国》为题再次整版报道。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钱江网-财经互联网专业、高端资讯代表门户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