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观点 > 正文

学者评报刊亭的消失:必然趋势 不必痛心疾首

2017-10-25 13:28:27来源:钱江网-财经互联网专业、高端资讯代表门户

张田勘 北京学者北京报刊亭最多的时候有2400多个,现在还剩下1000多个,计划是3年内逐步取消。全国是同样的情况,与人们朝夕相处的报刊亭

张田勘 北京学者

北京报刊亭最多的时候有2400多个,现在还剩下1000多个,计划是3年内逐步取消。全国是同样的情况,与人们朝夕相处的报刊亭,正在加速消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邮政报刊亭数量为30506座,比2008年减少2万座。早在2012年,郑州已经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报刊亭的省会城市。呼和浩特也在今年3月称将全部拆除城区内现有的报刊亭。

资料图片

报刊亭的消失是一种必然。对此,很多人忧心忡忡,甚至痛心疾首,认为报刊亭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它的消失也可能连同文化的氛围和内容也一同消失了。然而,这只是一种表象。在报刊亭消失的同时或之前,早就是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和4G网络的全面覆盖,无论在大街小巷,还是地铁公交,人人刷着手机屏幕正成为新的文化象征,传递的信号是,数(字)媒(体)已经和将要全面接管和替代纸媒。

报刊亭只是一种旧的文化象征,即便旧的文化象征会消失,但文化并不会消失,而且会以更为丰富多彩和斑斓缤纷的形式呈现和吸引人们,并给大千世界增添色彩和活力,例如,除了人人捧着手机凝神阅读、会心微笑的场景外,公共设施中还有数不清的LED大屏幕在传播着资讯、信息、画面和指南,成为城市中崭新的文化象征,这也是拜数字技术之福。

从纸媒到数媒不过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但不变的是人类对文化、知识和技术的不懈追求,以及创新。沉舟侧畔千帆过!纸媒现在是不是沉舟还不好说,但历史河流中,千帆超越的事实却是注定的,纸媒即便现不沉,已经是大大落后于数媒,现在剩下的就是探讨纸媒与数媒还能并存多久。若干年后人们当然还需要为数不多的纸媒,目的在于满足部分人的阅读、保存的需要,甚至作为文化多样性的一种门面。

不过,现在认定数媒将要像纸张发明之后全面代替竹简一样让纸媒完全消失还为时过早,而且,在探讨纸媒是否会沉没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纸媒在传播知识和文化上比数媒更有优势,原因是人们千百年来人们的阅读定势、习惯、理解和思维已经与纸张上印刷的内容完全适应,甚至如同鱼水的关系。而且,这有研究结果为凭。

在一项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大学生阅读内容完全相同的纸质书(印刷内容)和电子书(数字内容),以分析大学生对两者所载内容的理解能力。试验要求大学生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描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列出文章的关键点,三是提供其他任何让他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相关内容。

有几点结果令人印象深刻: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阅读数字格式;阅读数字(网上)内容的速度明显快于阅读印刷内容;学生认为自己对数字内容的理解优于对印刷内容的理解。但是,也有矛盾的地方。表现为:参与试验者对于印刷内容的整体理解优于数字阅读;介质不会对总体上的问题产生影响(如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涉及具体问题时受试者阅读印刷内容的理解程度明显更胜一筹。

这项研究显然得出了阅读纸媒纸媒对内容的理解要优于数媒,意味着还是纸媒更好。然而,该项研究中受试者的主观感受却是阅读数媒时的理解力优于阅读纸媒。而且,即便如该项研究所称,在具体内容上,纸媒阅读的理解力优于数媒,这也可能是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纸媒阅读的结果。如果假以时日,当数媒阅读积淀成为一种定势(数字土著早就如此了),理解力就会大大优于纸媒,就像纸媒逐渐取代竹简一样。

更重要的是,当一种技术或技术创造的产品成为人们的喜爱之时,就一定不可阻挡地会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文化内容和习惯。数媒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有着无数的理由,但最大的因素是,传播快捷、读取方便、存储容易、交流实时、发表便捷、成本低廉。当然,数媒未必会完全取代纸媒,很可能是两者并存,但纸媒的局限和退缩也是看得见的预期,现在各大城市报刊亭的逐渐消失就不仅是信号,而且是纸媒衰落的现实。也因此,转型是一种必然。

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当数媒崛起并一统信息传播的天下后,还会有更新的技术和媒介会与数媒一争天下,并且把数媒当作沉舟而从其旁拍浪而过,例如依赖于DNA贮存和读取的生物媒介(生媒),DNA图书和读物就是如此。目前,DNA《莎士比亚诗集》已经制作完成,其体积只有砂粒般大小。在阅读时,只需用DNA测序仪把DNA《莎士比亚诗集》中的信息还原为数字文件,即可阅读。

而且,如果把人类文化产生以来的所有信息、知识等都贮存起来的话,其实只需要上千个或者上万个如同人的细胞核DNA就足够了,由于DNA的多维结构和折叠,空间之大,难以想象,把人类所有的知识贮存进去,这些贮存物也不过占几立方米的空间。

当然,这还是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未来有一天,当技术足以支撑时,就像今天的数字出版和阅读,生物媒体也会大行其道并超越甚至淘汰数媒。人类需要这样的创新,也应当拥抱这样的创新,就像今天,尽管怀念纸媒和市场的需求而有许多纸媒会保留和生存,甚至与数媒双峰分流,但必须接受、适应和拥抱数媒。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钱江网-财经互联网专业、高端资讯代表门户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